青河县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
青河县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全县辖3乡5镇,51个行政村(贫困村22个),总人口6.73万人,由哈萨克、汉、蒙古、回、维吾尔等16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76.47%,汉族占18.27%,其他少数民族占5.26%。青河县地理位置偏远,生产资料匮乏,农牧民生产生活成本较高,增收困难,2016年以前,全县人均耕地不足3亩。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青河县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实践载体,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脱贫摘帽与巩固提升两手抓,坚持重点问题与面上问题并重,补齐短板与整体工作并进,坚持问题导向,把连续三年被自治区确定“综合评价好”的考评结果作为鞭策、激励和动力,多措并举,按照“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落实有力、进展迅速、效果良好。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26.9%下降到零。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两不愁”问题已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部保障。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7237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95元,年均增长11.76%,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6年的4375元增加到2020年的12783元,年均增长30.74%。2020年动态管理后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28户11438人。确定边缘易致贫户25户90人,脱贫不稳定户17户59人。经过一代又一代青河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作为全疆第一批5个脱贫摘帽县,于2016年顺利摘帽,2020年8月顺利完成普查,2021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为青河扶贫开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治担当,压实主体责任,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一是提高政治站位。2016年以来,青河县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按照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落实”,落实落细“地县抓落实,乡村抓落地”要求,高频率推动、高强度投入、高密度指导,帮助乡村查漏洞、抓整改、促落实。二是领导带头垂范。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头遍访,2016年以来,50次调研脱贫攻坚,走遍了7个乡镇、51个行政村。县分管领导带队到22个贫困村召开现场办公会、指导推进会和工作调度会,协调解决问题。县四套班子领导包联各行政村,协调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结合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每年遍访贫困户1次。三是增强工作力量。不断充实县乡村三级扶贫队伍,落实扶贫办1正7副班子配备,20名骨干力量集中办公,统筹指导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在各乡(镇)设立了不少于5人的脱贫攻坚办公室,在各贫困村设立不少于5人,非贫困村不少于3人的扶贫工作站,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专人负责。从全县抽调249名有基层工作经验,懂农牧业的优秀干部派驻到51个行政、3个贫困人集中的社区协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整29名工作能力弱、国语水平低的村党支部书记,面向社会招募62名农村管理人才,全部入村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实现“1村1名大学生村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逐渐提升,年龄结构更加优化,扶贫力量更加充实。制定党员干部包村联户方案、明确党员干部工作职责,确定每个贫困村由1-2名县领导、2-3个部门(单位)联系帮扶,2641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包联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二)强化精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
2016年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硬任务,深入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各级各部门以“户户清”、“村村清”为抓手,组织开展拉网摸底、比对分析,全面摸清各乡镇村“两不愁三保障”任务量,按照销号清零定方案、定资金、定责任。建立定点跟踪分析检测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一月一检测、一季一分析,分类指导、压茬推进,推动任务清单全部落地。一是贯彻精准扶贫方略,扎实推进“七个一批”攻坚举措。按照总书记“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的部署要求,实施分类施策、一户一策,大力推进“七个一批”工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实施产业发展扶持一批。按照“抓产业、促脱贫、保稳定”的思路,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围绕贫困户增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累计完成特色种植40万亩,发展庭院经济3600户,新建拱棚711座,实施林果提质增效6000亩。重点打造“1+3+6”产业格局(即确定1个中心:以阿格达拉镇为产业发展中心;打造3个产业园:阿苇灌区农业园,万驴园、青格里狼园;完善6条产业链:现代农牧业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光伏产业链、电商产业链、沙棘产业链、马铃薯产业链)。加快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梦圆驴奶和惠华、隆濠沙棘、魁仙马铃薯加工等一大批扶贫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农民变工人,覆盖贫困人口7716人。实施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加强技能培训,实行人岗精准对接,加大转移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十三五”期间,通过跨区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386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16000人次);季节性外出务工195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9900人次)。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的目标。实施易地搬迁扶持一批。全面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依托农业园区和城镇相对集中规划建设11个搬迁点,完成了1227户4758人搬迁任务。同步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脱贫后续产业,加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安置区社会治理,积极稳妥做好拆旧复垦工作,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转为护边员扶持一批。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普惠边民及优惠护边员各项政策,优先从贫困人口中选聘护边员286人。落实护边员补助政策,护边员每人每月补助 2000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实施生态补偿扶持一批。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贫困户中选聘草场管护员100人、生态护林员100人,实现稳定脱贫。实施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兜底一批。持续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有效衔接,将受疫情影响的260名困难家庭人员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实施社会救助政策。投资建设1个养老院项目、5个幸福大院,4个幸福小院,集中供养特困对象55人、收养孤儿41人,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1382人。二是坚持现行标准,加大“三个力度”,“两不愁三保障”清零。按照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座谈会上强调的“要摸清底数,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工作力度,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确保如期完成任务”的要求,我们采取“过筛子”办法,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实施“两不愁三保障”清零。农村安全饮水方面。五年实施43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了11512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农村人口都喝上放心水。安全住房有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政策,五年新建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居”住房1797户。同步开展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139户住房安全性认定鉴定工作,所有农牧民无一住C、D级危房,安全住房均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扎实开展学籍、户籍、建档立卡基础信息数据比对,建立控辍保学清零台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7-15岁入学率达到10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覆盖率达到100%。按照应助尽助的原则,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1241人。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与补充医疗保险相结合,为11512名贫困人口参保补充医疗保险,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5%。扎实推进全面免费健康体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结算,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实施组建县域医共体,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把贫困村“五通七有”作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支撑,实施51个行政村通动力电、通硬化路、通宽带网络工程,建设51个村级电商扶贫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有效改善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强化利益联结,着力夯实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青河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综合考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农民种养习惯、资金和技术保障条件、有无企业带动等情况,统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与产品卖得出、能赚钱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优势产业。五年来,青河县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打基础牌,走特色路”的目标,制定出台了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全域旅游、消费扶贫、光伏发电等多个产业规划,制定出“1+3+6”产业格局,覆盖全县22个贫困村3139户11512名贫困人口,明确了产业发展新方向,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动力。通过政策扶持,撬动本县企业家、致富带头人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起了26个扶贫羊、奶牛、驴、马、骆驼养殖基地,5家饲草料加工基地,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0余人。支持本县梦圆科技和惠华、隆濠沙棘企业扩大规模、发展壮大、延长产业链,打造“万驴园”建设和沙棘产业立体式发展,健全了“合作社带户养殖+企业鲜奶收购深加工+市场销售”的驴产业链模式,直接吸纳贫困人口稳定就业26人。通过入股分红、代养代收的方式每年带动周边100余户贫困户增收200余万元。抓住沙棘产业“选、育、带”三个环节,依托1个小浆果繁育中心、1个沙棘苗圃基地、10万亩沙棘林地、慧华、隆濠两家沙棘深加工企业立体式开发20余种“果、叶、汁”产品,实现了74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65人,带动季节性转移贫困劳动力3000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投资近1亿元打造青格里狼园观光、越野车道、滑雪场地、马场跑道、驿站接待、舞台搭建等设施建设,完善青河县旅游产业链,促进300余贫困户实现增收。投资3800余万元集中建设22个贫困村光伏发电联合电站2座,共为贫困劳动力设置各类公益性岗位570个,奖励补助贫困人口30名,每人每月至少增收800元以上。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马铃薯薯种培育企业、马铃薯全粉加工企业,健全了马铃薯“种业+种植+加工+市场销售”产业链,直接吸纳贫困人口稳定就业50人,种植马铃薯2万亩,带动300户贫困户增收150万元。引进了日加工鲜奶30吨,生产饮用奶8吨、酸奶12吨、各种奶酪10吨的瑞清缘食品企业和年生产加工3万吨的鑫怡有机肥企业,以点带面,初步形成了“贫困户养殖+村集体参与+企业鲜奶收购加工+市场销售”的产业链,带动2600余户贫困户通过消费扶贫增收。强化惠农政策实施。大力实施创业“扶持项目”,支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及新型合作组织等,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及相关产业链,创办种养殖各类合作社50余家,开办小商店小饭店30家、旅游民宿20余家,发展庭院经济1500余户,持续推动农村发展“一村一品一产业”带动近2000户贫困户从中收益。
(四)强化资源整合,凝聚脱贫攻坚整体合力。五年来,始终按照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类资源,全力脱贫攻坚。深化专项扶贫。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99亿元,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900万元,涉农统筹整合资金3.41亿元,自治区政府债券5200万元,地县两级财政扶贫资金和贷款资金1.76亿元,共实施了420个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扶贫项目。深化金融扶贫。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助推作用,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截止2020年9月底,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007户1.39亿元,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还款7200万元,未发生逾期贷款风险。深化援疆扶贫。黑龙江省投入援疆资金1.7亿元,新建、续建项目26个,直接或间接帮扶贫困人口就业6000人,销售农副产品70万元。深化社会扶贫。加强与中央和自治区部门定点扶贫单位协商对接,五年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2亿元,组织转移贫困劳动力3500人,销售农副产品6000万元。
(五)强化扶智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五年来,针对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教育,通过志智双扶,有力引导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力更生、诚实守信、感恩思源、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等靠要”思想正逐步消除,脱贫光荣的思想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开展脱贫攻坚“冬季攻势”,利用周一升国旗、“访惠聚”入户走访、“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住户、农牧民夜校等,对全县贫困人口实行全覆盖培训,采取面对面宣讲、一对一算账等有效方式,宣讲党的理论、宣传扶贫政策、开展感恩教育、增强脱贫志气,引导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思想。二是推进全民培训。针对干部群众脱贫攻坚需求,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布局,开设汽修、电焊、厨师、驾驶员等13个技能培训工种和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采取“国语+法律+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以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五年累计培训农牧民1.3万人次,为青河产业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有技能的后备劳动力大军。三是改进帮扶方式。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扶贫收益差异化分配模式,制定出台了转移就业挣1000元奖励100元的政策,五年累计发放奖补资金857万元,鼓励提倡多劳多得,避免“一发了之”。
(六)强化较真碰硬抓整改,多措并举促巩固。按照总书记强调的“巡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关键要在整改上发力”的重要指示,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主动扛起整改责任,坚持从严从实,举一反三,真改实改。强化一体整改。把各级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与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监督巡查、审计、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发现的问题统筹起来,一体推进、一体整改、一体解决。强化整改落实。对标各级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梳理出7大类333项具体问题、对标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梳理出13大类90项具体问题,建立清单调度、整改销号、台账管理制度,整改一件销号一件、巩固一件、提升一件。各级各类反馈问题均整改完成。强化制度建设。把问题整改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既解决问题、又完善政策,整改期间,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类制度文件26份,进一步健全了脱贫攻坚措施和制度体系。
三、问题和不足
由于青河县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明显滞后,总体经济社会发育度仍然偏低,相对贫困群众多、群众困难多的县情没有根本改变。一是产业扶贫项目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由于青河县社会发育程度低、气候环境对产业发展制约较多、市场小等原因,产业可选择空间小,培育大产业难度大,产业见效周期长,无法利用两三年时间全部解决,特别是在巩固提升时期新建或新开发的产业项目,需要建设期、培育期和见效期,贫困群众从扶贫产业中获得的收益还比较小,一段时期产业项目还难以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撑。二是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对下步长足发展的供给性和可及性明显滞后。青河县距离乌鲁木齐530公里,远离经济中心,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县乡物流欠缺,承接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短板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三是贫困群众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能力弱、内生动力仍需加强。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青河县贫困农牧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新技术、新理念的意识差、能力弱。个人培训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难以匹配,贫困群众满足于现有生活状态,不愿走出去,更不愿从事第三产业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工作,企业用工难与贫困群众就业难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十四五”期间,将立足于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和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谋划、持续推进。一是持续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地县抓落实、乡村抓落地”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落实扶贫领导小组“双组长”制,保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态势不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再聚焦再集结,确保可持续脱贫。二是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重点强化马铃薯、沙棘、奶驴等特色产业和光伏、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经济带建设,培育和发展壮大产业扶贫主体,筑牢产业振兴根基。三是做好扶志扶智。持续抓好思想教育,引导群众鼓足自我发展的干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持续加大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大力实施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四是持续抓好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八个不变”要求,编制好青河县“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确保重心不移、力度不减。加快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扶贫干部队伍稳定优化。制定贫困人口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围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